游戏狂人
 
- 贡献度
- 235
- 金元
- 5811
- 积分
- 1551
- 精华
- 3
- 注册时间
- 2008-9-11
|
手动装填步枪,也称闩动式步枪,大闩枪。整理了关于waw二战武器的几篇资料,说来最后整理手动装填步枪有点本末倒置,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手动装填步枪整理起来非常麻烦。手动装填步枪可以说是现代枪械(自动、半自动装填枪)的真正基石,说起手动步枪就不能不说下枪械的发展史。
枪械发展史
早在1259年,中国就发明了以黑火药发射弹丸、竹管为枪管的第一枝“枪”─“突火枪”。其基本形状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其发射时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石块或者弹丸,未燃尽的火药气体喷出枪口达两三米。这种原始的火枪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慑作用,首先,由于火药的原料配比问题,其推力相当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为射击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运用现代的“三点一线”式瞄准方式,再因为其枪管为竹管,在射击了大约四到五次之后,枪管末段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爆炸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会折断,更有甚者,射击的时候因为膛压过高干脆炸膛,竹子哪里撑的住那样的爆炸,很少能成功开火,所以只有心理威慑作用。

到了元朝,先是火药的配比被重新调整,导致同样体积的火药,其在相同空间内所引发的爆炸气流压强比原来的压强提高了约三倍,即是说,弹丸的加速度变为了原来的三倍,出膛速度变为了原来的1.732倍;而与此相对的,竹管制的枪管被换成了生铁管,能承受的膛压大幅度提高,这样一来,火枪的使用价值由于威力、射程和耐久度的提高而大有提高,因其子弹,主要以石块和铅弹为主,所以这种新式的火枪被命名为“石火矢”。不过,由于它的体积大,且十分的重,并不是替代弓箭的优秀装备。同时代,元朝也制造出了早期的手枪,其虽然便于携带,但威力和射程都低的可怜,基本上没有战术上的价值。

火绳枪至于西欧方面,出现同类武器是在十四世纪中叶的意大利,其名叫“火门枪”,其实基本类似以后的“火绳枪”,但体积和重量都远胜后者,而杀伤力似乎和火绳枪差不多,所以,这种武器主要是用于城堡要塞的防御。当时骑兵也装备了火枪,德意志的枪骑兵们就曾用“火门枪”把法军打得惊恐万分。骑兵用的火枪要短一些,小一些,射击时先用绳子把枪拴在脖子上,在马鞍上支一个“Y”形的架子架住枪管,后部的木棍抵住胸前的铁甲,右手点火。
到了十五世纪初期,战场上出现了更小型的手持火炮,原先的“火门枪”的木制握柄被重新设计过,射击时能够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从而,步枪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而且,工匠们在新式火枪的枪膛内装进了一种能够控制点火的机械装置。但是,这种武器只有在近距离,乱枪齐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较大的威力。

到了十五世纪中叶,在日本战场上小放异彩的“火绳枪(Arquebus)终于出现。最初的火绳枪的点火机构是一个简单的呈“C”型的弯钩,其一端固定在枪托一侧,另一端夹著一根缓燃的火绳。火绳是经过硝酸钾或其它化学药物处理的麻绳捻成的,到了后期,也有用火棉(纤维素硝酸酯)拉成丝与浸过蓖麻油的麻绳捻在一起,阿拉伯地区甚至使用“燃水”(石油)浸泡麻绳制作火绳。弹丸采用铁或者铅做成,一般来说,因为铅软且易变形,所以在装填时和命中目标时,都有相当的好处,否则的话,装填弹丸时,需将铁弹丸放到膛口,用木鎯头打送弹棍,推铁弹进膛,非常的浪费时间。火绳枪发射时,可用手指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引燃点火药,继续点燃发射药。这样,射手可以一边瞄准一边推火绳点火。火绳枪使用了滑膛技术。不过,由于其是前膛单发填装且弹丸与推进药分装,所以其射速非常之慢,大约为30秒一发,而且是经过训练的高级火枪手。再者,暴露在外的火绳非常容易被风吹灭或者雨浇灭,射击非常容易失败,枪手还需要用火折子直接去点火绳,所以射击失败之后的重新射击也非常的麻烦。

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火折子直接去点火的问题被圆满解决,西欧的工匠们在枪的后部增加了一个由扳机所带动的小火炬,这个小火炬在战斗的时候一直燃烧著,当需要开枪的时候,就扣动扳机使小火炬向前运动,接触到前面插著的火绳,而小火炬是用浸泡了蓖麻油的布团揉成,上面燃烧著的火不易熄灭。这样一来,火绳枪手在射击失败之后就不必再重新打火折子,射程起来方便了许多。这种新式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的口径一般为15至20毫米,管径比一般为40到45毫米,而最大射程一般为60至80米,它在1543年传入了日本。“Musket”火枪——于1500年前后诞生于德国纽伦宝地区的螺旋式线膛的扳机击发火绳枪,也称“步枪”(Rifle),由于内刻的膛线有效的加强了枪的准确度,枪管的长度也有所提高,能对弹药受力后的运动进行较好的导引,也就是说,其最大射程有所提高,到达了200米之多!而且,这种火绳枪还具备了由准星和照门组成的瞄准装置,所以,准确度大大提高。总之,可谓是枪界一大革命也,不过,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线膛火绳枪并没有能够广泛的被采用,只有德意志联邦中的普鲁士,奥地利和巴伐利亚三个比较强大的邦国把它正式装备了部队,这也是德意志联邦内这三个邦国能够充分压制汉诺威等小国,以及"威慑"意大利,法兰西等大国的原因之一。不过很显然,这种线膛式火绳枪并没有传入日本,直到以后的燧发枪诞生,日本才进行了火枪的换代。之后,火枪技术又在两个领域中不断的发生著革命,一是击发技术,另一则是弹药技术。前者的发展,先是在16世纪后期,欧洲发明了一种“火种点火”的方式。技术原理是,在一个小管里放一个“火种”或一节短火绳,枪手只是在用枪时才点燃火种,不至于因枪上都带一条点燃的火绳而在夜间暴露目标。“火种”式火绳枪就是后来隧发枪的先驱。而燧发枪则在不久后的十七世纪由是法国人发明。它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燧发枪的平均口径大约为13.7毫米,由于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所以这对当时的弹药装填技术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装填方法,装填弹丸时,需将弹丸放到枪口,用木鎯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这是非常费时间的,在战场上,就意味着浪费生命。
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周的枪械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著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这种方法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如果说燧发枪的出现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时代技术的结束,那么随之而来的爆炸式点火技术就是瞬间点火时代的开始。首先进行爆炸式点火技术激发试验的是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福希斯的苏格兰牧师。福希斯开始用的是器皿装雷汞粉。后来把雷汞粉铺在两张纸之间。在进一步制作了纸卷“火帽”,这种发明大大加快了枪械的发射速度。
1808年,法国机械工包利应用纸火帽,并使用了针尖发火,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发明了一种使用纸火帽的“引爆弹”。后来,有人在长纸条或亚麻布上压装“爆弹”自动供弹,由击锤击发。这样一来,击发枪就更完善了,到了19世纪,针刺击发枪也诞生了。其最早出现在1840年,是德国人德莱赛发明的,故又称为德莱赛针刺击发枪。其技术特征是:弹药从枪管后端装入,并用针击发火。这种武器首先由普鲁士军队装备,在普鲁士的三次王国统一战争中,其大放异彩,令丹奥法三国骑兵闻枪色变。与击发技术的发展同步的是装弹技术的发展。
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英军标准配备的是著名的BROWNBESS前膛装药的滑膛燧石火枪,并非英军上尉派垂克·佛格森于1776年就发明成功的后膛装弹来福枪,该“佛格森”后膛装弹来福枪是佛格森上尉在参加英军镇压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在美国的前膛装药的肯塔基式线膛来福火绳枪的基础之上研制成功的,英军曾生产了100支这种新枪,装备了由他本人率领的一支百人队伍,有效射程提高到200米,最高射速每分钟六发,但因他本人战死,这种枪一直到1853年也没有在英军中推广。而后来,1860年,美国首先设计成功了13.2毫米机械式连珠枪,开创了弹夹的先河。此枪枪托里有一个弹簧供弹舱直通枪膛。子弹可以由此一发一发装进,自动输送入膛。连珠枪的出现,使步枪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枪械发展基本告一段落,现在转入正题。
斯普林菲尔德M1903
1903年6月19日,美军将斯普林菲尔德(或译“春田”)兵工厂开发的7.62mm口径步枪定为制式步枪,命名为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用于取代克拉格-乔根森步枪。该枪选用优质材料并经精密加工,具有良好的射击精度和动作可靠性。1917年,为了配用佩德森装置,约6万支M1903步枪接受改造,从而出现改进型M1903Mkl步枪。此后陆续出现了一系列变型枪。
这支走过百年岁月的“老枪”沐浴了一战、二战的洗礼,亲历了无数战火硝烟,在美军装备中,保持着最长的服役记录。本文作为该枪的百年纪念,细述其研发及演进历程……
19世纪,美国在研发与生产杠杆枪机式连珠枪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所谓杠杆枪机,即在扳机护圈或小握把下方安装一杠杆,用于完成开锁与抽壳动作,向相反方向运动即可推下一发弹入膛并闭锁。典型产品是1873年用作制式的斯普林菲尔德活门式单发步枪,其使用0.45-0.70英寸黑火药步枪弹。同时期,德国毛瑟公司则率先推出了多种型号的旋转后拉枪机式步枪。先进的武器使得德国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陆军,而美陆军直到20世纪初还只是二、三流的军队。19世纪末,毛瑟公司生产的M98/98K步枪可称得上是近代军用非自动步枪的起点,对各国后来的军用非自动步枪研制有很大影响,也包括美国的M1903Mk1步枪。

美国自独立以来,至少在1890年以前无敌对国,与墨西哥发生国境争端的时间是1900年,所以美国对发展近代非自动步枪一直没有紧迫感。美陆军虽然也对以连珠步枪取代活门式单发步枪感兴趣,但因法国对自己开发的无烟火药对外保密而受挫。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的35年间(1865-1890年),其工业发展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但武器装备与欧洲国家相比却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高效率争夺殖民地并加强地区管理,美国政府启动了兵器现代化计划。
1892年,美陆军将克拉格-乔根森步枪选作制式,该枪使用0.30英寸美国陆军步枪弹,5发弹仓供弹,是美陆军最早装备使用无烟火药的近代非自动步枪。该枪在美国简称“克拉格”或“美国克拉格”。克拉格步枪由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生产,1894年秋制成第一号枪。克拉格步枪有步枪和卡宾枪两种型式。尽管克拉格步枪早已生产,但直到美西(西班牙)战争发生的1898年尚未普及到全军,许多与西班牙军队交战的美军士兵,依然装备活门式单发步枪。仅仅半年的时间,这场战争就以美国获胜而告终。但西班牙军队使用的当时最新的毛瑟M1893 7mm步枪与M1895 7mm卡宾枪,使美军尝到了不少苦头。
毛瑟M1893步枪的射弹弹道低伸,性能比美军步枪优良,这成为美军步枪加快更新速度的主要诱因。于是,美军军械部门积极与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签订了旋转后拉枪机式步枪的研发合同。
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经德国毛瑟兵工厂特许,以当时最新的毛瑟。M98步枪为基础,设计出M1901、M1902和M1903试制型步枪。后将M1903试制型改进并定为制式,称美国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简称斯普林菲尔德M 1903或M1903步枪。该枪口径7.62mm。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后来由岩岛兵工厂接管,继续生产M1903步枪及其变型枪。

M1903步枪投入生产的前几年曾出现多方面问题,涉及刺刀、瞄准系统和使用枪弹的性能等问题。这些问题陆续解决后才使M1903步枪的生产步入正轨。该枪所采用的0.30-03圆头步枪弹的弹道性能与0.30英寸美陆军步枪弹近似。1906年改为采用0.30-06步枪弹,此弹比0.30-03步枪弹长一些,弹头质量从14.26g改为9.72g,弹头形状由圆头改为尖头,改善了弹道系数,使弹道更低伸。原来使用0.30-03步枪弹的M1903步枪返回工厂接受改造,改进后的M1903步枪不仅弹膛长度改变,而且还加装了与新弹的弹道相适应的表尺,最大表尺射程从使用0.30-06步枪弹的2200m提高到2560m。
M1903步枪是以德国毛瑟M98步枪为基础发展的近代非自动步枪。除了枪机及其待击机构、弹仓与弹仓托弹板设置等方面仿制M98步枪之外,该枪具有加工精良,枪机动作平稳,供弹、抛壳和保险等机构动作可靠的特点,特别是有一个独特的单发供弹装置。
单发供弹装置
该装置位于机匣左侧面,操作块两侧分别有“ON”、“OFF”的标志,操作块向上扳,露出“ON”时为通常使用状态。操作块置于中间位置时为枪机解脱状态,可沿后方卸下枪机,往弹仓装弹。操作块向F扳,露出“OFF”时为弹仓供弹截断状态。此时,枪机只能后退约12.7mm,弹仓托弹板未到达枪机前面。在此状态下,每打一发需从抛壳孔供弹,以此保存弹仓内的枪弹。当与敌人遭遇时,射手将操作块置于上方“ON”位置,就得以实现快速射击。
该枪也可用弹夹装填,每个弹夹装5发弹,弹夹由弹带携带。

扳机
该枪使用典型的两道火扳机,扳机力约22.6N,大小适中。
枪管
枪管长610mm。膛线左旋,有2条、4条和6条膛线3种枪管,由厂家自己确定,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采用4条膛线枪管。导程与膛线条数无关,均为254mm。
机匣
机匣是由成型的锻件削制而
成的。将约2kg的锻件加工成0.5kg以下的机匣,要经过数百道加工工序。
枪尾 M1903步枪与M98步枪相比,其枪尾强度稍弱。M1903步枪的枪尾为锥形设计,锥顶角呈45o。枪弹进入弹膛时,弹壳外周没有被膛壁保护的部分距离弹壳底部约3.8mm,比M98步枪的2.6mm稍长,无保护段较长,对枪尾强度不利。那么,M1903步枪的无保护部分是否危险?从雷明顿M700步枪的无保护部分约4mm看,并没有听说该枪射击时弹壳底部发生漏气现象。
抽壳钩
抽壳钩完全仿制M98步枪的,抽壳钩的爪近乎抓住弹壳底缘的l/4圆周,确保抽壳牢靠。
击发时间
该枪的击针移动距离,即从待击位置到底火点火位置的距离约14mm,所以击发时间一般为6.5ms(毫秒),这与其他国家的军用非自动步枪相似。
瞄具
准星为片状,表尺为带U形缺口的折叠式框形表尺。表尺最大射程2560m,可进行风偏与高低修正。瞄准基线长550mm。
使用枪弹
该枪使用美国0.30英寸口径普通弹,简称0.30-06枪弹、7.62×63mm枪弹。
M l903步枪的变型枪主要有:M1903Mk1、M1903A1、M1903A2、M1903A3、M1903A4和M1942等型号,从而形成M1903系列步枪。该系列的总产量约260万支,虽然不及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的产量(400万支),但数量也相当大。

M1903Mk1步枪 1917年,美国人佩德森(Pedersen)发明了一种不切实际的供步枪发射7.62mm手枪弹用的半自动装置,称佩德森装置。美陆军秘密生产该装置,并命令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对约6万支M1903步枪进行改造,以便装上佩德森装置,用于一战中的堑壕作战。于是,出现了第一支M1903步枪的变型枪——M1903Mk1步枪。配装时先拉出枪机,装入佩德森装置即可。佩德森装置也被称为堑壕扫射机(trench sweeper)。该枪出现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因此,这支枪并没有得到实战验证。1918年11月一战结束后,佩德森装置大部分被放入熔炉销毁,但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博物馆里还有幸存的,在最近的枪展中也少量出现,售价颇高。
M1903A1步枪
这是1929年12月推出的变型枪,枪托由M1903步枪的直线型枪托变为手枪握把式枪托,扳机上有锯齿形条纹,枪托底板有格子花纹。
M1903A2步枪
这支变型枪不用作肩射武器,而是装于火炮身管上面,作炮兵对火炮的瞄准与射击训练用的次口径枪。
M1903A3 步枪这支变型枪于1942年5月被选为制式,从降低成本、面向批量生产等方面进行了改进。该枪的表尺与Ml卡宾枪的表尺完全一样,是一种觇孔前后推拉的简易式表尺。该枪大量采用冲压加工,主要由打字机制造厂L.C.Smith Corona生产,其生产了约94万支,雷明顿武器公司也生产了约35万支。
M1903A4步枪
这是1942年12月被选为制式的狙击步枪。该枪配用手枪握把式曼利夏枪托,装有2.5倍率的韦弗M73B1狙击瞄准镜,去掉准星与表尺,不配刺刀。产量为2.5-2.6万支。

M1942步枪
这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配用的变型枪,由M1903Al步枪装上尤纳特尔10倍率瞄准镜而成。尽管该枪的详情不明,但可以看出美海军陆战队与尤纳特尔公司从此开始建立了合作关系。
0.30-06步枪弹的品种较多,使用M1903Mk1步枪射击时,主要采用军用普通弹进行试验。
该枪发射韩国制的0.30-06普通弹的初速为835m/s,比美国制0.30-06军用普通弹的初速低46-61m/s。
从91.4m(100码)处向400mm×350mm纸靶射击,5发为一组,几组射击的结果,5发弹的最小散布为95mm。
M1903Mk1步枪发射美国制的军用普通弹的后坐感觉比M1伽兰德步枪的大,但发射韩国制军用普通弹,由于初速较低,后坐没有发射美国弹那么大。M1903Mk1步枪与M1伽兰德步枪的自动方式不同(后者采用导气式),低初速射击时无不适感,受到射手普遍欢迎。
如今,M1903步枪正式装备部队的时间已超过百年,并且仍将与当今时代同行。


莫辛-纳甘步兵步枪
莫辛-纳甘步枪(英文Mosin-Nagant,俄文Мосин-Наган),在俄国被称为“Vintovka Mosina”(莫辛步枪),是在俄罗斯帝国政府委托下在1880年代后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制的,并由俄国军队在1891年正式采用,定型为1891型3线口径步枪。
M1891步枪在招标过程中出现了争议,有两个设计能够进入官方评审的最后阶段,一个是俄国陆军上尉谢尔盖·伊凡诺维奇·莫辛(Sergei Ivanovich Mosin)的样枪,另一个是比利时的艾米尔和李昂·纳甘两兄弟(Emil Nagant和Leon Nagant)设计的样枪。
莫辛出生于1849年5月5日,12岁时进入一家军事学院并在那里参了军,在1867年他进入莫斯科Alexandrovskoye军事中学(Alexandrovskoye Military High School),在1870年离开军事中学时,他为了能够调去炮兵部门而转入开依洛夫斯科伊炮兵学院(Mikhailovskoye Artillery Academy)。他在1875年毕业后被调到图拉兵工厂。莫辛当上武器设计师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对伯丹II步枪的改进,莫辛-纳甘步枪算是他的第二个设计,虽然定型的莫辛-纳甘步枪并没有完全采用他的设计。
莫辛是在1883年开始设计连发步枪的设计工作,他在1884年和1885年分别提供了几种内置弹仓供弹的步枪设计给负责招标的委员会,最初的设计是10.6mm口径。但莫辛的努力成果没有受到俄罗斯军队的重视。
在1886年法国采用8mm口径M1886勒贝尔步枪后,这是第一种采用无烟发射药的小口径枪弹的军用武器,此举在世界各国引起了一场使用无烟发射药小口径枪弹的轻武器军备竞赛,在1887年至1889年间,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军队都采用了类似的武器,俄罗斯政府也决定采用一种类似的新型连发步枪,代替现役的伯丹步枪(类似于英国马蒂尼-享利步枪的黑火药弹单发后装枪)。为此俄罗斯政府组织了一个委员会,从现有的毛瑟、勒贝尔、李-梅特福、曼利夏、施密特-鲁宾和克拉格-约根森等设计中进行选择。在这个委员会几乎变成一个世界步枪收藏博物馆的同时,莫辛也接受委托设计了一种5发单排弹仓的7.62mm口径步枪参与这个招标,根据古老的俄罗斯度量衡称为3线口径【注:liniya,英文为line,旧俄罗斯度量衡,1线等于0.1英寸或2.54mm,因此,3线等于7.62mm或.30英寸】。而比利时武器设计师李昂·纳甘则向俄罗斯军队提交了一种3.5线口径(8.89mm)步枪和500发枪弹进行测试。
所有参与投标的武器都在1890年至1891年间由俄罗斯军队进行测试,政府对莫辛的步枪很感兴趣,而俄罗斯军队却偏爱纳甘的设计。原本选票对纳甘的设计有利,但政府出于俄罗斯国家尊严的考虑,推翻了原来的选票。由于政府和军队的意见分岐,互不相让,最后委员会用了折衷的方法:把这两种设计合并在一种步枪上,结果是把纳甘兄弟设计的供弹系统装在莫辛设计的步枪上,因此这种步枪系统被称为莫辛-纳甘步枪。而参与竞争的双方都获得补偿:纳甘兄弟得到酬金(后来纳甘兄弟设计的M1895手枪也被俄罗斯军队采用),而莫辛则晋升成上校并被任命为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的主管,继续改进和生产这种步枪,莫辛上校于1902年2月8日去世,安葬在图拉。在1960年,图拉设立了一个S.I.莫辛特别奖,奖励各个防务企业系统内的专家。

苏军士兵的拼刺训练,样式古老的刺刀使莫辛-纳甘步枪看起来好像是一支旧式前装枪
当刚采用莫辛-纳甘步枪时俄国的轻武器工业还没有准备好马上生产,所以第一批M1891莫辛-纳甘步枪步枪是从法国的夏特罗轻武器厂购买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国的承包商再一次被用来生产这种步枪,当时俄国非常缺乏步枪,所以与两家美国公司签订生产合同,但这批步枪由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而没有交给后来的红色苏维埃政权,结果在美国用于训练和民间销售。苏联时期莫辛-纳甘步枪又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进,到了1943年,苏联步兵的主要武器是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使用机械瞄准具时的有效战斗距离为400米,使用瞄准镜时可达800米。但在战争时期随着步兵武器的不断发展,莫辛-纳甘步枪开始显得过时,在经过一些战时改进并推出了M38和M44两种改进型号,苏联最终还是决定用中间威力型的SKS半自动步枪代替莫辛-纳甘步枪。大概在1948年左右,莫辛-纳甘步枪在前苏联停产,后来机器被卖到波兰。苏/俄生产过的莫辛-纳甘步枪的主要型号有:
型号
| 生产年份
| 生产厂
| 全枪长
| 带刺刀全长
| 空枪重
| 枪管长
| 枪口初速
| M1891步兵步枪
| 1891-1928
| 图拉,伊热夫斯克,谢斯特罗列茨克,夏特罗,威斯汀豪斯,雷明顿
| 1306mm
| 1738mm
| 4.22kg
| 800mm
| 615m/s
| M1891哥萨克步枪
| 1893-1917
| 伊热夫斯克
| 1234mm
| 1666mm
| 3.9kg
| 730mm
| 615m/s
| M1891龙骑兵步枪
| 1910-1932
| 伊热夫斯克,图拉
| 1234mm
| -
| 3.9kg
| 730mm
| 615m/s
| M1907卡宾枪
| 1910-1917
| 伊热夫斯克
| 1015mm
| -
| 3.3kg
| 508mm
| 560m/s
| M1891/30步枪I型
| 1927-1932
| 伊热夫斯克,图拉
| 1234mm
| 1666mm
| 3.8kg
| 730mm
| 860m/s
| M1891/30步枪II型
| 1933-1944
| 伊热夫斯克,图拉
| 1234mm
| 1666mm
| 3.8kg
| 730mm
| 860m/s
| M1938卡宾枪
| 1938-1944
| 伊热夫斯克,图拉
| 1020mm
| -
| 3.45kg
| 510mm
| 820m/s
| M1944卡宾枪
| 1943-1948
| 伊热夫斯克,图拉
| 1020mm
| 1327mm
| 3.9kg
| 517mm
| 820m/s
| M91/59卡宾枪
| 1959
| 伊热夫斯克
| 1010mm
| -
| 3.8kg
| 517mm
| 820m/s
|
多种型号的莫辛-纳甘步枪作为俄国军队和苏联红军的制式武器,服役期长达60年,并被中国、芬兰、匈牙利、波兰、朝鲜和其他一些国家使用。该枪在二十世纪几乎每一场战争中都能看得到:一战、苏联内战、二战、朝鲜、越南、阿富汗、格林纳达。
另外,与M1891步枪一起还有一种新的小口径枪弹被采用(确实是那个年代里的小口径枪弹),直到今天,7.62×54mm R枪弹在俄国军队服役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该枪弹采用突底缘瓶形弹壳,突底缘弹壳的设计在19世纪未也已经开始显得开始过时了,但却适合基础较低的俄罗斯轻武器工业,因为突底缘弹壳对弹膛尺寸的要求相对宽松一点,这样在机器加工时允许有较大的生产公差,既节省了工时又节约了钱。M1891式枪弹的弹头是重210格令、铜镍合金被甲、铅芯的钝圆头形弹头,在德国采用了尖头弹后,俄罗斯也开始研制尖头弹,经过广泛测试后,在1908年采用了一种重148格令、铜镍被甲的铅芯尖头弹(战争时期采用覆铜钢被甲)。在二战结束后,苏联的制式步枪先后采用了中间威力型步枪弹和5.45mm小口径步枪弹,但为了省钱,直到现在M1908式枪弹系列仍然被用作机枪和狙击步枪的弹药。
虽然在其他国家,这种过时的步枪也逐步被AK步枪所代替,但直到今天,莫辛-纳甘步枪仍然可在民间收藏领域或狩猎用途方面发现踪影。因为这种枪相对来说很便宜,而所配用的枪弹也很便宜很容易搞到,相比之下,其他同时代武器所配用的弹药早已经不是制式弹药(如.30-06或8mm毛瑟等),因此产量低价格也昂贵。

7.62x54mm R枪弹,左边是装在桥夹上的枪弹,右边从上到下为:圆头形的M1891枪弹,钢壳M1908枪弹,铜壳M1908枪弹
莫辛-纳甘M1891步兵步枪
口径: 3线(7.62×54mm R)
1891型步枪(Pekhotniya vintovka obr. 1891g.)的机匣剖面为六角形,枪上有背带转环,可拆卸的四棱刺刀通过用管状插座套在枪口上,装上刺刀后外表它看起来很像一支老式的前装枪。表尺在左侧有距离标记,表尺射程的码数为200~2,600大权【约142~1,846米,大权(arshin)为古代俄国的长度单位,为成年男性两臂伸长的长度,1大权约等于71cm或28英寸】。
M1891步枪的变化非常多,最早期的枪型并没有上护木,配有背带转环而不是后期型上的背带槽,大概在1894年左右,枪型有所改变,增加了木制上护木,这种样式的M1891步枪一直生产到1908年。从1892年至1908年间,俄国军队共接收了313,375支M1891步兵步枪和另外的54,235支单发的训练步枪。现在这些早期型M1891都是收藏家最想得到,虽然即使找到了这种枪型还不一定能打得响,另外据说现在市场上还有一些单发的M1891训练步枪卖。
M1891步枪最初有三种型号:步兵步枪、龙骑兵步枪和哥萨克步枪,后两种望文生义,自然是配发给骑兵部队使用的骑枪(卡宾枪),而步兵步枪就是标准型长步枪,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极罕见的宪兵卡宾枪,但具体资料暂时欠奉。所有的型号都在其6角形机匣和照门座之间的枪管上标有西里尔字母(Cyrillic)的生产厂名,俄罗斯帝国的双头鹰徽标恰好标在照门后方的枪管上,厂名下面印着生产日期和枪号。机匣的生产日期标在机匣底部,通常是日期的最后两位或三位数字。
大概在1908年至1910年间,M1891步枪又有了许多新变化,最主要改变是由于采用新枪弹所引起的。原本的7.62×54mm R步枪弹的弹头是圆头弹,在采用了尖头弹后,由于新枪弹的弹道曲线不相同,因此步枪的表尺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在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的工程师V. P Konovalov设计了新的弧形表尺,射程码数也改为400~3,200大权(约284~2272米)。但还有许多其他细节的改变是发生在1909年或1910年内,比如取消了扳机护圈后面的钢制手指挡板;采用新的枪管护箍;原有的背带转环被改为背带挟槽,为此也改变了背带的样式;又在枪托上增加了手指凹槽以增加对后坐的控制效果,还有一个金属制的横销安装在手指凹槽的后端以增加枪机对后坐力的承受力。采用所有这些改进项目的枪型在1910年被标准化,因此在个别资料内可能会被称之为M1891/10。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俄国军队装备的步枪有:M1891三线步兵步枪3,854,036支;M1891哥萨克步枪713,551支;M1891龙骑兵步枪779,985支;M1891宪兵步枪8,749;M1907卡宾枪236,659支;此外还有一小批数目不明的由圣彼得堡骑兵学校生产的卡宾枪。但俄军仍然是严重缺乏步枪,而且不得不把大批的伯丹II步枪改装成3线口径送到前线。随着战事的拖延,俄国的生产能力不足也暴露在弹药的供应上。在1915年1月前,估计步枪弹的每天消耗为45,000发,当时俄国最大的弹药厂每天的生产量不足13,000发。在1915年中期,俄军的弹药供给在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弹药厂的支持下才勉强得以维持。
在1923年,苏联决定发展新步枪并停产M1891步枪,不过据说直到1928年才完全停止M1891步枪的生产,而且在转产M1891/30步枪时还可以用得上大量的M1891步枪的备件。
早期型号中在扳机护圈后面有一小块凸起的钢制手指挡板一战中的俄军战壕
莫辛-纳甘M1891龙骑兵步枪
口径: 3线(7.62×54mm R)
M1891步兵步枪是配发给普通步兵使用的标准型步枪,而龙骑兵步枪(dragunskaya vintovka,或Dragoon Rifle)则是配发给重装骑兵部队使用的卡宾枪型。龙骑兵步枪的长度比步兵步枪稍短,采用实心的护箍,前箍在枪托前方约3.5英寸。其他方面如六角形机匣、配用的刺刀等与步兵步枪完全相同,但采用与步兵步枪不同的背带环。与M1891步兵步枪一样,龙骑兵步枪也先后使用过适合圆头弹的第1型表尺及适合尖头弹的第2型表尺。
龙骑兵步枪在1930年停产,被M1891/30步枪全面替代。但在1950年代中期时仍能在苏联的卫星国军队中偶然发现龙骑兵步枪。

M1891步枪,上面是步兵步枪,下面是龙骑兵步枪。

1908年这前的两支M1891莫辛-纳甘步枪步枪,上面是龙骑兵步枪,下面是步兵步枪。

三种长度相同的枪型比较,从上到下分别为:M1891/30步枪,1908年后生产的龙骑兵步枪,1908年前生产的龙骑兵步枪。

沙皇时代的骑兵
莫辛-纳甘M1891哥萨克步枪
口径: 3线(7.62×54mm R)
哥萨克步枪(Kazachya,或Cossack)在1891年研制,其长度和外形特征与龙骑兵步枪完全一样,只是不配刺刀——因为哥萨克骑兵的传统是使用马刀。
莫辛-纳甘M1907卡宾枪
口径: 3线(7.62×54mm R)
由于M1891步枪对于工兵、炮兵和骑马的传令兵来说太长太重,因此俄国早在1895年就开始研制卡宾枪型,但据说后来变成龙骑兵步枪。直到1907年才正式定型了一种比龙骑兵步枪更短、更轻的1907型卡宾枪(Karabina obr. 1907)。对于M1907卡宾枪的正式名称存在着一些争议,因为在另一些资料里经常被错误地称为M1910卡宾枪。这主要是由于该卡宾枪型在1910年左右进行了许多改进(实际上就是采纳了许多M1891步兵后期型的改进项目),但该枪从未被正式定型为M1910。
M1907卡宾枪全长1015mm,重3.3kg,就是说比起步兵步枪短了291mm和轻了近1kg。由于前托延伸到准星位置,不能安装刺刀,其弧形表尺射程比较短,射程码数为400~2,000大权(约284~1,420米),背带槽为后期M1891步枪的形式。M1907卡宾枪最初由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开始生产,而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则把现有的龙骑兵步枪和哥萨克步枪转换成M1907卡宾枪。

1910年前的生产的型号在手指凹槽的后部并没有加固的横销

1910年后的生产的型号在手指凹槽的后部都有加固的横销
莫辛-纳甘M1938卡宾枪
口径: 3线(7.62×54mm R)
虽然M1891/30步枪已经比M1891步枪要短,但骑兵、炮兵、传令兵和其他非一线战斗部队仍然需要一种更短更轻的武器,因此苏联的研究人员以M1907卡宾枪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新的卡宾枪,并在1938年正式定型为1938型卡宾枪(Karabina obr. 1938g.,经常被简称为M38),在同一年被苏联红军采用。
M1938卡宾枪是M1891/30步枪的一种缩短型,其全枪长度与M1907卡宾枪相同,也没有配备刺刀。但在其他方面与M1891/30步枪基本相同,例如带护圈的准星、米制表尺、圆形截面机匣等等,但表尺的射程码数较短,只是从100米到1,000米,增量为100米。M1938卡宾枪从1939年至1945年间生产,直到被M1944卡宾枪所取代,但直到1950年代这种枪型仍被苏联军队使用。

M1891/30与M1938长度比较
M38卡宾枪的照门(左)和M91/30步枪的照门
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
口径: 3线(7.62×54mm R)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定型了另一种新的卡宾枪型,被命名为1944型卡宾枪(Karabina obr. 1944g,或简称M44),但当时战争已经差不多结束,所以战时装备部队的M1944卡宾枪并不多。M1944卡宾枪在1950年代中期取代M1891/30步枪和M1938卡宾枪,成为苏联红军(包括步兵和骑兵)的制式轻武器,同时M1938卡宾枪和M1891/30步枪也停了产。
M1944卡宾枪的设计是对战斗经验的总结,当时一些红军战士反映M1891/30步枪在城镇环境下战斗时显得太长,他们需要采用一种较短的步兵步枪;而另一些前线报告则指称虽然他们需要像M1938卡宾枪那样短的武器,但有时也需要装上刺刀。于是在1943年开始进行新型卡宾枪的原型设计和试验。由于M1938卡宾枪的长度比较短,不能把刺刀折叠在枪管下方,于是苏联设计师采用的解决方法是把折叠刺刀安装在侧面。该刺刀为四棱刺,像个巨大的十字螺丝起子,安装在枪口座的侧面,折叠在护木右侧,另外为了容纳折叠后的刺刀,前护木右侧的形状也有所改变。除此之外,M1944卡宾枪与M1938卡宾枪基本相同。当刺刀折叠时,M1944与M1938卡宾枪一样长;当刺刀翻出时,全长1327mm。另外战争年代的M1944在刺刀座有一个“凸耳”,战后则改成两个。许多战争年代生产的M1944用层压板枪托。
在进入1950年代后,苏联特许其卫星国和中国生产M1944卡宾枪。中国的仿制型就是53式骑枪。越战期间,大量的M1944卡宾枪和53式骑枪支援给越共游击队。美军入侵格兰纳达时曾缴获了波兰仿制的M1944卡宾枪,而最近,仍能巴尔干半岛、车臣或阿富汗发现该枪型的踪影。

折叠刺刀的M1944
展开刺刀的M1944
1945年前的刺刀卡笋细节
1946后的刺刀卡笋细节

1945年前的后背带槽(上)及1946年后的后背带槽(下)

1945年柏林战役时的照片,照片中有一名使用M1944卡宾枪的步枪手和一名DP机枪射手

朝鲜战争中缴获了1944步枪的美军士兵

越南战争中正在埋设地雷的越共游击队员
越共女游击队员
这种现代版的莫辛步枪是用M1944换枪托改装出来的
使用1944的阿富汗新军的仪仗兵
莫辛-纳甘M91/59卡宾枪
口径: 3线(7.62×54mm R)

91/59型卡宾枪(Karabina obr. 91/59g)是二战结束后才生产的,最初被认为是为前华约组织成员国生产,但有证据表明这些步枪只被前苏联的国内保安部队和边境巡逻部队使用。M91/59卡宾枪基本上就是用M1891/30步枪的枪管、机匣和M1944卡宾枪的枪托装配起来的步枪。这是苏联最后一种莫辛-纳甘步枪的枪型。
莫辛-纳甘步枪的狙击型 口径: 3线(7.62×54mm R)

莫辛-纳甘狙击步枪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大量使用,这些狙击步枪主要是从量产的M1891/30步枪中通过试射选出精度最好的一些步枪,安装上瞄准镜,并把原来的直拉机柄改成下弯式避免打开与瞄准镜碰撞。当时由于战争资源的贫乏,军队鼓励士兵们都要向狙击手学习——用最少的资源去杀死最多的法西斯分子。为了推广狙击手运动,苏联的宣传部门大肆宣传一名苏联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i Zaitsev)和埃文·科宁(Erwin Konig)少校在斯大林格勒展开的一场生死决战的故事,这种故事被一位美国作家威廉·克雷格(William Craig)写进了一本名为《兵临城下——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书中,并在2001年被改编成电影《兵临城下》。
不过有关这次决斗的真实性,一直备受怀疑。许多专家经过考证后都认为这是苏军宣传机构为了鼓舞低沉的士气而编造的故事。有意思的是,在扎伊采夫自己的回忆录中,山地部队的科宁少校变成了党卫军汉斯·托瓦德(Heinz Thorvald)上校。但无论是科宁少校还是托瓦德上校,在德军的资料中都查无此人,而苏军宣传资料中称科宁少校所执教的柏林狙击大学在历史上也没存在过。不过虽然这次战斗有争议,但扎伊采夫却是真实的狙击英雄,在被地雷炸伤前,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已经有242个射杀记录,而到战争结束时他已经有400个射杀记录(但另一些资料说只有149个)。除了扎伊采夫,苏联还有许多优势的狙击手,虽然这些男男女女的狙击手们没有对战争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却对战争的胜利有很大的帮助。

现实中的瓦西里·扎伊采夫,照片中他手持的步枪是PEM型狙击步枪

电影《兵临城下》中的扎伊采夫比真人要瘦
许多人都以为苏联对狙击手的重视是因为在1939-1940年的冬季战争中吃透了芬兰狙击手的亏而学到的。其实苏军的狙击手计划开展得非常早。俄罗斯军队在一战时期就有神枪手的战斗条令,不过这些神枪手只是装备标准的步兵步枪并充当斥候或观察小组。在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后,苏军制订了狙击手发展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是要培养专业的狙击手,在战斗中扰乱敌军战线的沟通,射杀敌军的指挥人员,压制敌军的支援火力,阻缓支援部队的进攻行动。为此在1930年代初期苏军就已经开始生产专门的狙击步枪和制订完善的狙击手训练计划。所以,早在德国于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前,苏军就已经有大批狙击手和狙击步枪,这与其他二战参战国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其他国家都是战争开始后才开始重视狙击手的作用。
讽刺的是,在刚开展狙击手计划时,由于国内没有合适的瞄准镜,苏联通过军事合作接收了纳粹政权提供的蔡司Dialythan瞄准镜,安装在安装在龙骑兵步枪上。而苏联第一种狙击步枪瞄准镜是4倍的PE瞄准镜(俄语VP),这正是蔡斯Dialythan瞄准镜的仿制品,安装在M1891/30步枪上。PE瞄准镜可调高低、风偏和焦距,第一种镜架系统是安装在六角形机匣顶部对正枪膛中线的位置上,但这种中线型镜架不适用于圆形机匣,所以在1938年后的镜架改为安装在机匣左侧的形式,此外侧式镜架系统也便于装填和使用机械瞄具。
由于PE瞄准镜的生产较为复杂,而且苏联的生产水平有限,导致PE瞄准镜的密封性能差,因此苏联取消了PE瞄准镜的调焦环以简化生产工序和改善镜体的密封性能,这种新的瞄准镜被命名为PEM瞄准镜。M1891/30 PEM狙击步枪大概是在1937年至1939年间开始服役的,一开始也是使用中线镜架,但在1938年也改用侧式镜架。
PE型狙击步枪在1931年至1939年间生产,而PEM型狙击步枪在1937年致1942年间生产。PE/PEM系列狙击步枪是苏军狙击手计划的开端,而且产量极大,即使在M1891/30 PU型狙击步枪被广泛采用后,仍然有许多PE/PEM狙击步枪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


上图为蔡司Dialythan瞄准镜和用于六角形机匣的中线镜架,下图为PE瞄准镜的分划,事实上PE瞄准镜是Dialythan瞄准镜的仿制型


用侧式瞄准镜架固定在圆形机匣上的PEM瞄准镜,右图为PEM的分划

PU瞄准镜及其分划,这三种瞄准镜的分划是完全一样的

莫辛-纳甘狙击步枪的下弯形枪机
PU型瞄准镜原本是为SVT步枪研制的,结果却成了莫辛-纳甘狙击步枪的标配
然而,这些早期的苏联狙击步枪也被德国侵略者缴获了不少而使狙击步枪越来越少,所以他们必须依靠民用靶枪和猎枪当做狙击武器–当时俄国还不能为急剧扩充中的庞大军队提供足够数量的狙击步枪。因此在1942年着手生产一种狙击步枪。
虽然M1891/30 PE/PEM在1930年代成为制式狙击步枪,但托卡列夫研制了更现代化的SVT38和SVT40步枪,这两种步枪是半自动的,发射与M1891/30相同的弹药,而且还研制了PU型光学瞄准镜配用在SVT步枪上。但在在纳粹德国入侵初期,苏军丢失了大量的步枪——也包括狙击步枪,一方面军队急需大量M1891/30步枪,另一方面SVT在可靠性方面不能令人满意,于是苏军决定停产,全力生产M1891/30步枪,而原本为SVT狙击步枪研制的PU瞄准镜因为容易生产,于是也被选作为新的狙击步枪瞄准镜而安装在M1891/30狙击步枪上,这进一步确立了M1891/30步枪在二战中的地位。
PU瞄准镜很坚固,放大倍率为3.5倍,长169mm,重270克,采用简单的欧洲式三柱分划。风偏调整螺在镜体左侧,刻度从+10到-10;高低调整螺在镜体上方,刻度从100米到1,300米。瞄准镜架安装在机匣左侧。PU瞄准镜也适用于多种重型武器,包括14.5高射机枪和12.7mm机枪,有些用于重机枪的瞄准镜的射程距离可调到2,200米。
M1891/30 PU狙击步枪出厂时已经归零,在部队里维护时由军械士归零,禁止普通士兵擅自从步枪上拆卸瞄准镜或擅自归零。所有的M1891/30 PU步枪都配有一条粗糙的枪衣,并有一个携行拆卸后的瞄准镜的套子和一对皮制镜头护盖。
第一批M1891/30 PU狙击步枪在1942年底在图拉和伊热夫斯克生产的,大多数的PU型狙击步枪也是在1942-1944年生产,有少数在1945-1947年生产,还有一些在1958年生产。而M1891/30 PU型狙击步枪一直生产到1962年才被SVD狙击步枪所代替。由于苏联在冷战时期的过分保密导致资料混乱,现在很难确知最后一共生产了多少支M1891/30 PU狙击步枪。按照德国的莫辛-纳甘步枪权威Karl-Heinz Wrobel估计,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在1942年生产了53,195支91/30 PU狙击步枪,在1958年停产时总数为275,250支,当时生产了100支PU步枪。有很小的一批50支在1948年生产,而且1947年仅生产了1支。图拉的数量也不少,但不清楚具体的数字,而且图拉的步枪比伊热夫斯克的步枪更难得一见。
而在2001年的电影《兵临城下》的推波助澜下,许多枪支收藏家都想买一把M1891/30 PU狙击步枪,但现存的M1891/30 PU狙击步枪数量稀少,因此导致市场上出现有用其他的莫辛-纳甘枪型加上瞄准镜后组装的赝品。

PE/PEM型狙击步枪
PU型狙击步枪
PU瞄准镜

PU型狙击步枪步枪配的瞄准镜护套


PU瞄准镜结构

一个使用PE型狙击步枪的苏军狙击小组

美国的二战宣传画,照片中的苏军士兵手持PE型狙击步枪

在斯大林格勒中的一个使用PU型狙击步枪的苏军狙击小组

波罗的海舰队的海军步兵狙击手安乐(I. Antonov)他在战争中有300次射杀纪录


另一名苏联在战争中的狙击英雄伊凡·莫库洛夫(Ivan Merkulov)
其他的苏军狙击手照片
手持PEM狙击步枪与芬兰苏米冲锋枪的德国兵
保存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的PU狙击步枪
莫辛-纳甘步枪结构特点
口径: 3线(7.62×54mm R)

莫辛-纳甘步枪是一种旋转后拉式枪机、弹仓式供弹的手动操作步枪,是俄罗斯军队采用的第一种无烟发射药步枪。它采用整体式的弹仓,通过机匣顶部的抛壳口单发或用桥夹装填。弹仓位于枪托下的扳机护圈前方,莫辛-纳甘步枪的容弹量为5发,但实际上其弹仓只能压入4发弹,而不是5发,最上面的一发必须推入弹膛;弹仓有铰链式底盖,可打开底盖以便清空弹仓或清洁维护。由于是单排设计而没有抱弹口,因此弹仓口部有一个隔断面器,上膛时隔开第二发弹,避免出现上双弹的故障。在早期的枪型中,这个装置也兼具抛壳挺的作用,但自M1891/30型开始,以后的枪型都增加了一个独立的抛壳挺。枪膛内有4条右旋转膛线。当枪机闭锁时,回转式枪机前面的两个闭锁凸笋呈水平状态。莫辛步枪是击针式击发,击针在打开枪机的过程中进入待发状态。水平伸出的拉机柄力臂较短,因此操作时需要花较大的力气,而且比起下弯式拉机柄在携行方面时较不方便,而下弯式拉机柄只有狙击型才有。从步枪上分解出枪机时不需要专门工具,只要拉开枪机,然后扣下板机就能取出枪机。在没有工具的条件下还可以进一步分解其他几个主要部件。早期的棱形刺刀的截面为矩形,后改为一字螺丝起子形,并在分解步枪时充当分解工具。早期的刺刀是可拆卸的,后期为不可卸的折叠式,而且刺刀座兼作准星座。枪托通常用桦木,只有美国生产的M1891/10步枪是采用胡桃木枪托,因此相对重一些。
莫辛-纳甘步枪作为早期的无烟发射药小口径军用步枪之一,与毛瑟系列、李-恩菲尔德系列等其他同时代手动军用步枪相比,其枪机设计显得较为复杂,它的设计粗糙而且过时,整体的操作感觉也比这些步枪笨拙。例如击针的突出量可调,避免击针头部磨损而没有得到及时更换时打不响,这是针刺式步枪和早期用博克赛底火步枪的特征。另外它的手动保险装置是在枪机尾部凸出的一个“小帽”(也被称为“机尾”),当向后拉时会锁住击针,而向前推时会解脱保险状态,操作时不太方便而且费力。而且事实上,严格来说这个“保险”并不算保险,就是一个用来待击或解脱待击状态的装置,同时兼具待击指示功能。这种设计也是沿用早期针刺式步枪的设计,因为在金属药筒发明之前和之初,枪弹的发火率较低,而且单发步枪平时也不装弹,因此也不需要保险。后来,可调击针机构的设计者伯丹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法——发明了伯丹式底火。但由于弹仓实际容量只有4发,每次用5发桥夹装填时必定要把最上面的一发推入弹膛,如果不是在战斗中,还必须解除击针的待击状态,在战斗前又要费力地重新待击,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缺点。
但莫辛-纳甘步枪的优点是易于生产——这相对于工业基础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苏/俄军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恶劣的战争时期包需提高武器产量以满足前线需要,因此莫辛式枪机的基本设计取自当时俄国正在生产的伯丹式单发步枪,这正是从减少国营工厂改造投资的角度考虑问题的结果。此外莫辛-纳甘步枪的使用简单可靠,不需要太多的维护,而苏/俄在一战和二战时都经历过重大的人员损失,必须紧急大量补充战斗人员,而许多临时征召的人往往训练不足,太复杂的武器他们也操作不来(比如半自动装填的SVT)。所以莫辛-纳甘步枪至少是很适合那个时候的俄国人使用。在战斗性能方面,莫辛-纳甘步枪与同时代同类步枪也相差无几,使用机械瞄具时其有效射程为400米,在瞄准镜的辅助下能达到800米,其射击精度比起毛瑟98式系列要高。以射速而言,由于莫辛枪机的操作不如毛瑟式枪机那么顺畅,因此实际射速只有约一分钟10至12发,比毛瑟式步枪要低(一分钟15发左右),但莫辛-纳甘步枪的射击精度比毛瑟98式系列都要高。总而言之,莫辛-纳甘步枪是一种很典型的俄制轻武器——便宜、简单、可靠,能够符合苏俄军队在当时的实际需要。
莫辛-纳甘枪机的俯视图

莫辛-纳甘枪机的手动保险装置并不太好操作

莫辛-纳甘步枪的附件比较简单,包括弹夹袋、油壶、维护工具

枪机分解:1)拉壳钩;2)机头;3)击针簧;4)击针;5)套管;6)机尾;7)机体

,从上至下分别为:击发后,枪机回转中待击,击针挂起
枪机头部以及比锁凸笋
供弹系统及扳机的联动
莫辛-纳甘步枪的生产厂
口径: 3线(7.62×54mm R)
俄罗斯的政府兵工厂前身都是一些遍布武器生产小作坊的地区,为了便于采购和质量控制,政府把这些作坊集中起来管理,然后慢慢地演变成一个多功能城市。在每个兵工厂上头有一位主管,通常是一个高级军衔的炮兵军官,并在一个负责行政工作的副主管的协助下领导任务和解决技术问题。每个兵工厂本身就是一座小城市,它包括了学校、军医院、疗养院、购买组织和高级训练设备,下一代的工人将在这里接受4年的培训课程。一共有三家苏/俄的国营兵工厂生产莫辛-纳甘步枪步枪,分别为:伊热夫斯克兵工厂、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和图拉兵工厂。
但当M1891步枪定型时俄罗斯的轻武器工业还没有准备好马上投入生产,所以其实第一批M1891步枪并不是在俄罗斯生产,而是在1892年由法国的夏特罗国营轻武器厂(Manufacture Nationale d'Armes de Chatellemult)按承包合同生产的,M1891步枪在俄罗斯全面投产是在1894年至1895年间。由于服役步枪需要保证所有的零件都可以互换,在1895年进行了一次射击试验:4家工厂各自提供2支步枪,完全分解后打乱零件再重新组装成8支步枪,然后进行速射试验。结果武器操作完全正常,每支步枪平均一分钟能射击22.8发,没有任何损坏或故障。
伊热夫斯克(Ishevsk或Ischewsk)
伊热夫斯克是在位于Ischa河上的萨拉普尔的西北方77公里处、Ural山的丘陵中的一座小城市,最初是在1760年建立的以生产轻武器和大炮配件为主的铁器厂,在1763年工厂由俄罗斯政府接管并开始生产武器。后来由于拿破仑准备入侵俄国,而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俄国政府需要找一个新的地方来生产武器,这个地方不能像图拉和谢斯特罗列茨克的位置那样危险,而且要靠近自然资源供应地,最后在1804年决定利用基础良好的伊热夫斯克五金工厂。在1807年7月10日,伊热夫斯克正式成为真真正正设施完善的兵工厂,到1825年时,伊热夫斯克已经成为俄国最现代化和最有效率的武器生产地,它利用河流资源提供足够的动力和蒸气。从1807-1907年间就已经独立生产了大约4百万支步枪,而在伊热夫斯克工作的工人在25岁时却还有被征召入义务兵役的可能性,所以说它的生产效率是相当高的。
为了增加莫辛-纳甘步枪的产量,从1900年开始伊热夫斯克兵工厂进行了大力的扩充,从法国、英国和瑞士进口了大量现代化的生产机器,工人人数也急剧增加。1882年该城市只有2,048个居民,在1902年时光是工人就有3,637人,在1903年大约有7,000人,在1905年时确算有6,366个工人在生产3线步枪。在1896年,伊热夫斯克每天可生产1,000支3线步枪。这个数字在1899年降低到每天600支。在1919年的内战时期,伊热夫斯克兵工厂曾有几个月被“白军”占领。在二战期间,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全力生产M91/30步枪,光是战争的前半段时期就已经生产了2,000万支以上的M91/30步枪。伊热夫斯克生产的步枪可以通过弹膛顶部一个花圈内的锤子和镰刀的工厂标记辨认出来,另外在弹膛左侧有由至少7位西里尔数字组成的枪号。伊热夫斯克生产枪管护箍和托底板右下方还有一个内有一支羽箭的三角形标记。
伊热夫斯克兵工厂生产的莫辛-纳甘步枪数量最多,今天在市场上能找到的M1891/30步枪大多数都是伊热夫斯克生产的。该工厂由于出产优质和价廉的枪钢而出名,因此除了生产步枪外,还为谢斯特罗列茨克和图拉生产步枪零件,此外还为陆军和海军生产冷兵器及炮弹。在苏联时期,伊热夫斯克是ASSR(usmurtish共和国)的首府,前苏联解体后,伊热夫斯克兵工厂改组为今天的伊孜玛什公司,仍在生产军用、运动和狩猎武器。
1880年时伊热夫斯克的学校


沙皇时期的伊热夫斯克标记(左)及苏联时期的标记(右)

伊热夫斯克兵工厂的铭文

1928年前,打在莫辛步枪机匣顶部的伊热夫斯克的厂标及铭文

1928年后,打在莫辛步枪机匣顶部的伊热夫斯克的厂标及铭文

其他部件上的厂标
图拉(Tuljskaja Gubernija)
图拉原属于莫斯科以南200公里的一个行政区,在1777年起成为俄罗斯在欧洲的一个省,在1882年时约有31000平方公里和134万居民。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尤其是蕴藏量极大的铁矿,非常适合小作坊工业。
在图拉的第一所兵工厂是荷兰人弗朗兹·玛尔塞鲁斯(Franz Marcellus)在1632年建立的,在1712年2月15日彼得大帝下令建立皇家兵工厂并赠给热尔格王子(Prince Gregor Iwanowitsch Wolkonskij),新工厂的第一位主管是Batistechev。在1817年受卡塔琳娜二世控制,然后由亚历山大二世主管。在1874年进行改组,在1875年改名为“皇家军工生产厂”(mperial Armament Makers)。在1882年有3,000到5,000个工人生产,一年能生产75,000至160,000支伯丹步枪。
该城市最初是依靠乌帕河运输,在1882年专门连接上铁路以满足扩大轻武器工业的需要。此时居民合计有63,510人。城市为军官学校的学生和兵工厂办了一个学院。在1896年,有1,400台机器工具用于生产军品,每天可生产913件武器。
在19世纪后期工厂为了生产莫辛-纳甘步枪而进一步扩充,从法国接受了近1,400部新机器,而工人数目也在3线步枪投产的最初三年内大量增加。例如在1892年时只有4,105名工人,到1894年时已经有10,045名工人。虽然后来又开始有所减少,但仍然有7千至8千工人。
除了几种军用步枪外,图拉还生产纳甘手枪、猎枪、弹药和其他轻武器包括冷兵器。图拉生产的步枪的标记是一个内有一支羽箭的五角星,与伊热夫斯克一样,图拉的枪号也是打在弹膛左侧。

1919年后的图拉兵工厂标记

早期的图拉标记
谢斯特罗列茨克(Sestroretsk,Sestroriatsk或Systerb?ck)
这间工厂非常穷,也非常的不出名。谢斯特罗列茨克大概位于圣彼得堡西北方27公里的喀琅施塔得市(Kronstadt),靠近芬兰海盆地的奥拉宁巴姆地区(Oranienbaum),在大多数的地图上都没有标出来。根据俄罗斯的文献,谢斯特罗列茨克工厂是在1721年或1724年时(彼得大帝时期)建立的第三个俄国政府兵工厂,建在这里是为了利用了Sestra河的水力。他们的第一位主管是瑞典人克里斯汀·彼德罗(Christian Petrol)。据俄国的官方文献指该工厂专门生产轻武器,同时也为俄罗斯海军生产大炮。但在俄国以外的文献指这间工厂的建立只是为帝俄政府生产步枪。不管怎样,在彼得大帝时期这家工厂由683名工人生产了大量的武器。在1780年,工厂差点被大火夷为平地,但在1799年重新开始生产。在1867年,谢斯特罗列茨克被解除国有化,但17年后再次被国家控制,从1880年至1894年间工人数量曾有2,500至2,600人之多,但后来又大幅减少了。莫辛上校在1894年接管了工厂后,为了生产M1891步枪,工厂新增了206台机器,工人数量也重新增加,在1898年只有1,000个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在1903年时工厂已经有1,200个工人和940台机器工具,每年可生产约30,000支3线步枪。
在十月革命时,谢斯特罗列茨克的工人由于靠近圣彼得堡的列宁总部而担当了重要作用。在内战时期由于白军有占据工厂的可能性,因此被迫撤走机器疏散工厂,把生产工厂改为维修中心。当德国军队在1941年开始包围列宁格勒时,芬德盟军靠近工厂,迫使工厂再一次疏散。谢斯特罗列茨克的工人在列宁格勒的工厂内继续生产,战后伊热夫斯克和图拉建起更加现代化的生产线,而谢斯特罗列茨克则不再受到重视,所以工厂没有重建,从此不复存在。

谢斯特罗列茨克生产的莫辛步枪的枪管铭文

其他零件的标记
其他国家生产的莫辛-纳甘步枪
当莫辛-纳甘步枪定型时俄罗斯的轻武器工业还没有准备好马上投入生产,所以其实第一批莫辛-纳甘M1891步枪并不是在俄罗斯生产,而是在1892年由法国的夏特罗国营轻武器厂(Manufacture Nationale d'Armes de Chatellerault)按承包合同生产的。莫辛-纳甘步枪在苏联停产后,机器被卖给波兰,另外,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中国、罗马尼亚、东德、古巴、朝鲜、土耳其等许多国家也生产过莫辛-纳甘步枪。
夏特罗产莫辛步枪上的枪管铭文
美国
在1916和1917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俄罗斯军队的轻武器非常短缺,因此需要增加国外承包商来生产莫辛-纳甘步枪。生产合同主要与两家美国公司签订——雷明顿UMC(Remington-UMC)和新英格兰的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由他们生产了大量1910年式的M1891步枪。当1917年十月革命发生后,这批步枪没有交付给原来的客户——被推翻的沙俄政府,有280,00支被美军接收,而且大部分都更换了部件只用于基本训练用途。当美国在1919年派兵去阿尔汉格尔斯克(Archangelsk)时,这些远征军装备了一些美国产的莫辛-纳甘步枪,当他们在1920年离开时,因为美国士兵太不喜欢这种武器而干脆遗弃在俄国土地上。最后,许多美国政府购买的莫辛-纳甘最终作为国民警卫队的武器或作为剩余物资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其中有一种由一家名为Bannerman的作坊把一些莫辛-纳甘步枪的转换成.30-06口径,但据说在发射时很危险。
1919年美军士兵在即将离开俄罗斯时的照片,这些在俄国土地上的美军士兵使用了不少美国产的M91莫辛步枪
芬兰
在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后,芬兰人就为现役部队装备缴获后存放在赫尔辛基仓库中的莫辛-纳甘步枪,由于芬兰人很喜欢这种武器,因此干脆自己生产和改进,直到二战时期莫辛-纳甘步枪仍然是芬兰军队的制式步枪。芬兰自己生产的莫辛-纳甘步枪主要有如下型号:
M24——基本上是把M1891步枪改变枪托和瞄准具,并更换新枪管。枪管在瑞士生产。
M27——为滑雪板部队生产的卡宾枪型。看起来很像缩短的M24,但本身是一个全新设计的型号。称为Muskatoon步枪(即滑雪板部队步枪)。枪托不同于M24,特别是护木。附有类似类似于德国Kar.98AZ的铰接式枪口帽,并带刺刀凸笋。
M28——是根据军队反馈意见,由Niilo Talevnheimo重新设计改进的M27步枪,在1927年8月获得采用。枪管被缩短,改变膛线的深度和缠度,改进板机,改变枪托设计,只使用一个枪管箍,附带铰接式枪口帽,表尺射程被重新设定,最远为850米。枪管在SIG生产,但也有一些在芬兰的Tikka工厂生产。
M28/30——是M28步枪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是更换新的机械瞄具。这项改进从1930年着手计划,到1933年时设计完成新的瞄准具并投产和使用,同时也改变了护木的设计以安装新的机械瞄具,此外又改进了弹仓设计。
识别芬兰步枪的两个最容易的方法,一是在枪管后端的方盒上有“SA”的标记,“SA”是“Soumen Armeija”即芬兰陆军的缩写。另一点是芬兰的莫辛-纳甘步枪是上下两件式的枪托,通过照门下面的联锁杆和后护箍紧固在一起。芬兰人这样生产他们的步枪枪托是为了避免过长的木材容易变形。虽然两片木头之间的接逢很明显,但不会夹到手。基本上,芬兰的莫辛-纳甘步枪在工艺比俄国或苏联的都要好。
顺带一提,芬兰自己不生产机匣,他们的机匣是从苏/俄那里缴获的,或是在国际轻武器市场上购买的。另外,大多数芬兰步枪都是1930年前的六角形机匣,而不是1930年后的圆形机匣。从机匣上会找到生产日期(如果它是前苏联的)的印记,但是你必须将枪机取出才能看到,日期印在机匣前方的枪管节套上,并不表示步枪本身的生产日期。

使用莫辛-纳甘步枪的芬兰国民卫队

Kiv??ri M1891步枪


Kiv??ri M/91 P-26步枪

Kiv??ri M24国民卫队步枪

M91步枪(上)与M24步枪(下)的枪口比较

没有定型的M24卡宾枪
Kiv??ri M27步枪

M27PH狙击步枪,及其独特的瞄准镜

M24RV骑兵卡宾枪,该枪采用下弯拉机柄


Sk.Y Kiv??ri M28步枪


M28狙击步枪

Sk.Y Kiv??ri M28/30步枪

上刺刀后的M28/30步枪

M28/30狙击步枪,由于瞄准镜的影响,芬兰人改用了一种弯曲的装填桥夹

Kiv??ri M39步枪

M39PH狙击步枪


M39狙击步枪

M39的匕首形短刺刀

芬兰Kiv??ri M91/30步枪步兵(下)与俄罗斯哥萨克步枪(上)的比较
捷克斯洛伐克
在1948年的革命之后,捷克仍在继续生产毛瑟式步枪。但也开始生产莫辛-纳甘式枪机的狙击步枪,不过这种Odstrelovaci pujka vz.54狙击步枪在外观上和莫辛-纳甘步枪有较明显的差距,虽然枪机和供弹系统为M1891/30式的机构,另外其枪管被改为自由浮置式枪管。vz.54很精度和可靠,但生产量极低。

vz.54狙击步枪
匈牙利
在一战中,奥匈帝国缴获了大量俄国莫辛-纳甘步枪,而德国人也把许多缴获的俄国步枪转交给他们。在1916年,奥匈帝国正式把这些俄国枪在配发到现役部队中使用。但当弹药补给开始告罄时,有一些枪在Wiener-Neustadt兵工厂被转换成8×50mm的奥地利口径。当匈牙利成为前苏联的一个仆从国后,在1950年代早期,布达佩斯的FEG工厂开始生产匈牙利版的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和M91/30狙击步枪。


奥匈帝国在缴获后装备的莫辛-纳甘步枪上所打我标记

匈牙利版M1944

匈牙利版M1891/30 PU狙击步枪
北朝鲜
朝鲜在1950年代开始生产莫辛-纳甘M91/30步枪,该枪在朝鲜被命名为30式,它最主要的识别特征是机匣上有一个大型的五角星标记,枪号就打在星里面。现在也有一些朝鲜步枪流入欧美的民用市场,但被收藏家认为是目前市面上质量最差的莫辛-纳甘M91/30仿制型。

1952年板门店会议时的照片,照片中几个朝鲜卫兵背着莫辛-纳甘步枪,不过此时这些莫辛-纳甘步枪还仍然只是俄罗斯的军援。
波兰
最早的波兰莫辛-纳甘步枪是在1920年代把俄国步枪转换成7.9mm枪管,因此它的弹仓是装填无突缘步枪弹的。它被命名为wz.91/98/25并采用德国风格的刺刀座。背带环安装在枪管护箍的左侧和枪托左边。该枪大约长1,100mm,枪管长600mm,空枪重3.7kg。二战后波兰又仿制了M44卡宾枪和M91/30狙击步枪,也有.22口径的训练枪。均由国营拉多姆(Radom)兵工厂生产。
前东德
关于前东德所装备莫辛-纳甘M91/30和M44步枪曾被误传为东德生产的,但事实上那是由苏联兵工厂为东德生产的,因此枪管上虽然有东德的标记,但同时也带有苏联兵工厂的厂标。

东德装备的M1944卡宾枪,从上到下分别为:1944年伊热夫斯克,1945年伊热夫斯克,1946年伊热夫斯克,1944年图拉层压板枪托型,1944年的图拉硬木枪托型,1956年波兰型。
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生产了相当多的M44,但一般大多数都是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此外也生产M91/30步枪和狙击步枪。在枪管上有罗马尼亚的月桂树皇冠标记,其他特征还有片状准星和可调风偏的照门。
比利时
8mm口径转换,一战结束时,缴获的武器作为剩余武器出售
中国
中国人一般称呼莫辛-纳甘步枪为水连珠,这种步枪中国的时间很早,最早可以延伸到1900年的义和团时期,后来的日俄战争和十月革命都使中国得到不少水连珠步枪,苏联政府也曾先后向孙中山、冯玉祥、蒋介石等援助过水连珠步枪。这些步枪在国民革命、北伐和抗日战争中都出过力。例如在1939年中国就订购了5万支步枪,连同其他定购的苏联装备,武装了20个国民党军苏械师,其中就有第74军。大概在1947年,由于美械、日械和国械的大量使用,国民党兵工厂才停产了俄式7.62mm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仅仅枪械装备的种类就几十种,制式化非常迫切。但由于当时兵工政策失误没有做到这一点。到朝鲜战争爆发时,才发现参战部队的武器五花八门,每个军光步枪就将近十种,于是在部队入朝前后,紧急跟苏联签订了购买36个步兵师轻武器的协定(8000万卢布),其中就包括大量的M1891/30步枪。除了进口苏联轻武器,这时国内兵工厂也开始仿制苏联枪械,此时苏联正在把撤装莫辛-纳甘步枪,于是就把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资料卖给中国,在中国定型为1953式步骑枪,在1954年开始装备部队,其价格约为进口苏联枪支的一半。
53式的生产在1960年被停止,部队也开始撤换成更新式的武器,但有许多53式在60年代期间支援给越南。53式骑枪M1944有所不同,53式的准星座比M1944的要宽,刺刀座也与M1944有所不同。
M44或53式骑枪
早期标记

后期标记
53式的背带上也有印记
这是一种7.62×39mm口径的53式单发训练枪
毛瑟公司简史

威廉·毛瑟(1834-1882)

保罗·毛瑟(1838-1914)
毛瑟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1年7月31日,当时符腾堡(Württemberg)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在德国黑森林的一个小镇奥伯恩多夫(Oberndorf)建立一间皇家兵工厂,该工厂于第二年开始运作,雇用了133个工人,专门为普鲁士军队生产武器。毛瑟两兄弟——威廉与保罗自小就跟随父亲在这家兵工厂当学徒,也是在这家工厂开始尝试设计枪支。在1867年,毛瑟两兄弟以法国的夏塞波后装枪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旋转式闭锁枪机的后装单发枪,这种步枪于1871年被德国军队采用,并命名为71式步枪,这就是历史上第一支毛瑟步枪。威廉·毛瑟(Wilhelm Mauser)在1882年1月13日去世后,保罗·毛瑟(Paul Mauser)继续在轻武器设计方面进行研究。为了提高71式步枪的射速,保罗·毛瑟在枪管下方增设了一个管状弹仓,这种改进型后来被命名为71/84式步枪。
到了1886年,法国率先采用了以无烟发射药为推进药的勒贝尔(Lebel)1886步枪,无烟发射药使步枪弹头的初速和有效射程都大大提高,世界各国对无烟发射药技术都趋之若鹫,德国也需要尽快换装无烟发射药步枪,于是就在1888年通过一个军事委员会把无烟发射药和曼利夏式弹仓和其他国家的步枪上的先进技术都揉合在一起,从而诞生了众所周知的1888式“委员会步枪”(1888 Commission Rifle),这种步枪发射的步枪弹被命名为“8×57 J”。
当时德国步枪的设计和生产都掌握在保罗·毛瑟手里,他很不满意德国军队擅自设计和采用88式步枪,并开始着手对毛瑟步枪进行改进,很快就推出了毛瑟1889式和毛瑟1891式;其后,保罗·毛瑟又设计了一种不随枪机旋转的拉壳钩,提供了供弹可靠性,并推出了毛瑟1892式步枪;在次年推出的毛瑟1893式步枪又把单排弹仓改为双排弹仓,使弹仓长度缩短。在政府的支持下,毛瑟步枪很快就在全世界流行起来,也促使保罗·毛瑟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他的设计,先后推出了1894式和1895式步枪。从92式到95式这一系列的毛瑟步枪被卖到比利时、西班牙、墨西哥、智利、乌拉圭、南非共和国(布尔人德兰士瓦和奥伦治自由邦)、中国和伊朗等等国家。随着毛瑟步枪的名气不断攀升,保罗·毛瑟也逐渐全面控制了皇家兵工厂的股份,最终在1897年把皇家兵工厂重新改组成毛瑟武器制造股份公司(Waffenfabrik Mauser AG)。
除了生产步枪外,毛瑟公司也生产该工厂雇员菲德勒三兄弟设计的驳壳枪,但由于该手枪最后申请专利的是公司的老板,所以这种手枪也被称为毛瑟手枪。毛瑟公司最著名的产品是98k式短卡宾枪,这是二战前在原来的98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和缩短而成的,并在二战期间成为纳粹德国的制式步枪。在1940年,毛瑟公司被邀请参加新型半自动步枪的投标,但可惜毛瑟公司的G41(M)试验失败,在经过短期试产后就被取消。
当纳粹德国战败后,奥伯恩多夫处于法国的控制之下,整个兵工厂遭到占领军的破坏。后来,3个毛瑟公司的前雇员在奥伯恩多夫建立了H&K公司,H&K公司最终完全取代了毛瑟公司为德国军方供应轻武器。现在的毛瑟公司只是属于德国防务企业莱茵金属公司(Rheinmetall)下的一个子公司,其主要的业务只是生产BK-27转膛式自动炮,在轻武器业务方面已经完全没落,只有一些名气不大产量不多的民用产品。
标准型步枪——Kar.98k的前身
口径: 7.92mm,7.65mm,7mm
在毛瑟Kar.98b式卡宾枪推出后,并没有受到想当然的欢迎,尤其是山地部队极为厌恶98b式卡宾枪,因为它太长了。在1924年,德国陆军武器局向毛瑟厂提出生产标准型短步枪的问题,于是出现了一种采用毛瑟98式枪机和直拉机柄但枪管长600mm的新的标准型。在1933年,毛瑟厂又推出改用下弯拉机枪的新标准型7.92mm短步枪,并把枪托底的背带环改到枪托左侧,枪管后箍改用弹簧固定,前箍改由一根横销来紧固。
所谓标准型(Standard-Modell)意思是指把这些600mm枪管的短步枪代替过去的740mm枪管长步枪作为毛瑟步枪的标准型,这些商业型的标准型步枪又经常被称为FH型,并在市场上提供7.9mm、7.65mm和7mm等三种不同口径。这些短枪管的标准型步枪被卖到比利时、巴西、玻利维亚、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埃塞俄比亚、伊朗、卢森堡、墨西哥、秘鲁、土耳其、乌拉圭和南斯拉夫,在这些步枪中。由于当时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生产武器进行了限制,因此德国绕过条约的约束,把生产合同都交给比利时、捷克、和奥地利来生产,并秘密地在瑞士Kreuzlingen建了一家毛瑟分厂来提供部分部件,装配好后再运给客户。
此时,德国军方通过对式的射击试验表明,7.92mm sS弹所采用的198格令尖头弹和43.9格令发射药在短枪管的标准型步枪上使用是很适合的,它的枪口焰和枪口冲击波只是比旧的长枪管标准型略大。而原有的采用154格令尖头弹的7.9mm S弹则由于它的发射药过多才会导致过大的枪口焰,因此sS枪弹正式成为德国武装部队的步枪和机枪的标准弹。但德国陆军直到1929年和1930年初期才正式对标准型步枪进行测试,而且这个测试其实是把现有的98b式卡宾枪的枪管缩短到600mm来进行试射,根据试验的结果,最终产生了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的主战步枪——Kar.98k短卡宾枪。
到了1939年,德国吞并了捷克后,获得大量Vz.24步枪,此时才把早年的毛瑟标准型步枪及其同型步枪重新定型为1924式步枪,也就是说,其实直到1939年之前,是没有M24式毛瑟步枪的,M24式步枪的定型甚至比Kar.98k还晚。而中国在1935年开始生产的“中正”式步骑枪的图纸则很有可能是从捷克、比利时这些地方来的,并非像旧数资料所说的那样是来自德国的M24步枪图纸。
捷克生产的Vz.24步枪是属于1924年式样的毛瑟标准型步枪
Kar.98k式短卡宾枪
口径: 7.92×57mm sS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严格限制了德国军用武器的研制和生产,但是德国人在1920年代以后就秘密地发展军用武器,著名的毛瑟Kar.98k式卡宾枪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研制的。Kar.98k成为二战期间产量最多的轻武器之一,从1935年开始服役,直到二战结束前都是纳粹德军的制式步枪。
德国陆军在1929年和1930年初期正式对采用7.9mm口径的毛瑟标准型步枪进行测试,但这个测试并不是由毛瑟公司提供1924年样式的标准型步枪步枪,而是把现有的98b式卡宾枪的枪管缩短到600mm。这种缩短的98b被证实比其他型号的便携性更好,尤其是它的下弯式拉机柄和安装在左侧的背带环。于是它被推荐采用,并被称为Karabiner 98k,简称Kar.98k、K98k或直接简称为98k。注意,数字“98”之前的“K”是代表卡宾枪的大写字母,而数字之后的小写字母“k”是kurz(短)的意思,表示它比98b式卡宾枪更短。这就是为什么这支1米长的步枪被称为“短卡宾枪”的原因了(注:正确的写法必须注意前后字母的大小写)。普通的Kar.98k的代号是Adalbert,安装ZF41瞄准镜的Kar.98k-ZF41其代号则为Adalbert b。在1944年开始,Kar.98k的代号改为Dauerwelle。
虽然被推荐采用,但直到1935年6月希特勒实施军队重建计划前,Kar.98k式短卡宾枪仍然没被正式定型或采用。在1933年,毛瑟公司推出新的下弯拉机枪标准型步枪,因为它的机匣上打上了一个毛瑟的旗帜商标,因此现在的收藏家们通常称这种1933年的标准型步枪为“旗帜毛瑟”(banner Mauser)。除了正式名称外,这种1933型的标准型步枪与98k式短卡宾枪基本相同。这种短步枪宣称是提供“德国邮电部”(Deutsche Reichspost)使用的,但事实上许多新枪都是直接交到纳粹党手上。
德国陆军是在1935年6月21日正式宣布采用98k式卡宾枪的,不过在1934年,毛瑟公司和苏尔的绍尔公司(J.P. Sauer & Sohn)就已经开始按各自设计的Kar.98b卡宾枪的缩短型进行小批量试产,毛瑟的枪型和绍尔的枪型各采用不同的枪管护箍来固定枪管,经过对比试验发现毛瑟公司的设计更可靠,因此毛瑟公司的枪型被指定为Kar.98k式卡宾枪的标准样式。
Kar.98k式短卡宾枪与Kar.98b式卡宾枪的结构是完全相同的,只是Kar.98k的长度较短。Kar.98k式卡宾枪的机匣左侧打上了“Mod. 98”的标记,在战争后期生产的枪型则是把这个标记打在机匣环上。此外在机匣环上还打上了由数字和文字组成的生产商识别代码,例如“K”表示1934年,而“G”表示1935年,“S/42K”的标记表示该枪是在1934年由毛瑟公司生产的,而“S/147/G”则表示为1935年绍尔公司的产品。在1935年至1945年间还有许多其他生产承包商负责生产Kar.98k式卡宾枪,如果是由两个承包商共同生产的产品,则生产商代码会是由一条斜线隔开的两个代码。还有有一些Kar.98k式卡宾枪是在集中营生产的。
在Kar.98k式短卡宾枪被正式采用后,大量原有的Kar.98b式卡宾枪和Gew.98式步枪被送到工厂转换成Kar.98k式卡宾枪,这批步枪机匣上的原有标记无法抹去,但在主要的金属部件上都打上Waffenamt(武器局)的接收标记。还有一些由原有步枪改装过来的枪型被打上了纳粹党卫军的骷髅图案和“SS”的古日耳曼鲁内文字标记。剩下许多没有改装的旧长步枪型则交给警察使用。
Kar.98k采用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准星是大麦粒式(倒“V”形),在一些枪上安装有可拆卸的半圆形准星护圈。准星可以调整风偏,表尺从100米到2,000米可调,每100米一个增量。不过使用机械瞄具时的有效射程实际上大约只有500米左右,如果装上瞄准镜时,有效射程可以增至900米左右。
原本在98式步枪上有两个安装在枪托底部的背带扣环,而Kar.98k式短卡宾枪则与98b式卡宾枪一样,只在前托左侧有一个扣环,枪托两侧各有一个用于穿背带的开口来取代原来枪托底部的扣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枪托和护木都是胡桃木,但这种木材很快就短缺起来,因此,大多数的98k式卡宾枪是采用层压式枪托和薄山毛榉木材加酚醛树脂的护木,这导致重量稍有增加,并且加大了生产难度,但胶合板更坚固,抗湿气和抗弯曲性能都比实心胡桃木或山毛榉要好。
Kar.98k式卡宾枪的刺刀就是从Gew.98式步枪的长刺刀缩短而来的,全长380mm,刃长240mm,刀刃上有出血槽,德国型的刀柄上有斜向防滑纹,但其他国家生产的刺刀则没有防滑纹。最初的98k刺刀配有金属制的硬刀鞘,但后来改为皮制软刀鞘。Kar.98k式卡宾枪可以在枪管前安装上枪榴弹发射器,并配套有枪榴弹瞄准具等附件,可抛射人员杀伤榴弹或破甲弹。这些配件在不使用时可以装在一个皮制的携行袋内,挂在士兵腰带的左侧携带。
在战争中,为了加速生产Kar.98k式卡宾枪以满足前线的大量需要,步枪本身作了许多改变来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难度,例如钢制枪托底板由机加改为铸造,弧形表尺内侧的刻度被取消,滑动式照门后侧的形状由斜角改为直角,扳机护圈、弹仓壳体、托弹板、弹仓底板、枪管护箍等等都改用冲压钢件,枪机上的泄气孔由长形改为圆形。枪托中原本有一个横贯枪托的金属套管,在分解发射机构时用来容纳击针的,后来被改为直接在枪托底板侧面开孔。
进一步简化工艺的结果是取消了容纳拉机柄的枪托凹槽,把固定枪管护箍的螺杆改为木制品,托底板改为冲压件,金属部件用磷酸盐处理代替原来的烤蓝,在一些后期型号中还使用了固定的照门。到了1944年,除了狙击型外,甚至直接用滑膛枪管来免去生产膛线的工序。而刺刀卡笋在战争后期已经取消了,同时还取消了通条,改用拉绳子的枪膛刷。
| 毛瑟98式步枪系列
|
| G98步枪
| K98AZ卡宾枪
| K98b卡宾枪
| K98k短卡宾枪
| 全枪长
| 1250 mm
| 1100 mm
| 1250 mm
| 1100 mm
| 枪管长
| 740 mm
| 600 mm
| 740 mm
| 600 mm
| 空枪重
| 4.2 kg
| 3.63 kg
| 4.01 kg
| 3.9 kg
| 空弹量
| 5 rds
| 5 rds
| 5 rds
| 5 rds
|

造工“精良”时期的98k
用上铝枪管的粗制滥造版98k
二战开始时,德国国防军已经装备了约277万支98k,在战争期间又有754万支98k交付部队(包括了12万支狙击型)。其中空军约有92万支,海军约有19万支,党卫军也有6万多支。从1935年到1945年,Kar.98k式短卡宾枪的总产量有一千多万支。但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所生产的Kar.98k的质量是最好的,随着战争的进程,98k式卡宾枪在加速生产后,生产工艺和质量都下降了,在战争头几年里,简化型的Kar.98k还算是符合军用标准的,但到了战争后期生产的Kar.98k质量越来越差。在1940年毛瑟公司参与了为德国军队研制新型半自动步枪的竞争,但沃尔特公司的样枪击败了毛瑟公司的样枪,被德国军队正式命名为Gewehr 43(G43),但由于G43推出时间太迟,而且德国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弱,因此简化型的Kar.98k仍然在大量生产和装备部队。
Kar.98k式卡宾枪在二战中不算是一种性能突出的武器,当时美国的M1伽兰德和苏联的SVT采用自动装填技术而大大提高了武器的射速,而即使与同类的武器相比较,前端闭锁的毛瑟式枪机也不如后端闭锁的李-恩菲尔德式枪机速度快,使用Kar.98k的射手必须移动整只手臂来抛壳和上膛,而使用SMLE步枪的射手只需活动腕关节就能实现,所以Kar.98k的实际射速只有10发/分钟,而SMLE的射速却达到15发/分钟。比98k慢的步枪只有莫辛-纳甘,而98k的射击精度也比不上SMLE或莫辛-纳甘等同类步枪,甚至半自动的M1伽兰德都打得比它准。但Kar.98k毕竟不是烧火棍,凭着可靠的枪机和良好射击精度,在灼热的北非沙漠和寒冷的俄罗斯冬季都证明了Kar.98k卡宾枪的存在价值。而且凭着“毛瑟”这个响亮的名字,使得这种落后武器在战争结束后被许多盟军士兵带回家去收藏或者卖给其他收藏家。另外,还有大量的98k在战后被法国、东德、挪威、丹麦、捷克、南斯拉夫等国家翻修和继续使用,在朝鲜战争、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和后来的越南战争中,98k仍在战场上作战。现在,98k式卡宾枪作为一种经典的二战武器,仍然受到枪械爱好者的欢迎,并用于收藏、射击运动或狩猎。

使用机械瞄具时的正确瞄准图像

从枪机后部观察的画面

Kar.98k的机匣上打上了“Mod. 98”的标记

托弹板上挂机突起旁的兵工厂代码标记

机匣上的兵工厂的代码
1944年时的弹仓底板
1943年时的弹仓底板

弹仓底板可拆卸
在1942年前生产的准星和照门
在1942年后生产的准星和照门
1934-1939年时生产的外部特征
1942-1944年时生产的外部特征 



1944-1945年时生产的外部特征

1934-1944年时在枪托右侧仍然有金属制的枪机分解孔
1944-1945年时已经把这个小孔简化到了枪托底板上了

苏联成箱地出售的98k战利品
战争中的98k

德军的通讯班
非洲军团的士兵
柏林防御战中的情景之一
缴获98k的美军博士
法国抵抗部队
东德警察
98k的狙击型
98k式卡宾枪的狙击型配备有几种不同的瞄准镜,最早配的是4倍的ZF39(ZF是德语望远式瞄准镜Zielfernrohr的缩写),通过瞄准镜环的支柱安装在机匣的前后环上。后来出现的1.5倍ZF41瞄准镜则是安装在照门的左侧。ZF41瞄准镜的优点是瞄准镜架比较低,瞄准基线与机械瞄具的瞄准基线接近,而且不影响用桥弹装填枪弹,但缺点是视场太窄,因此后来又重新采用了4倍的瞄准镜,例如ZF42瞄准镜。不同的4倍瞄准镜分别用两种镜架,一种是固定在机匣环上的顶式镜架,另一种是固定在机匣左侧的侧式镜架。
ZF41 1.5x瞄准镜
ZF42 4x瞄准镜
捷克型的98k狙击型,配4x瞄准镜
另一种捷克型的4x瞄准镜狙击型
Ajack 4x瞄准镜
另一种Ajack 4x瞄准镜
Dialytan 4x瞄准镜
另一种Dialytan 4x瞄准镜

ZF39型的细节
ZF41型的细节
换上现代瞄准镜的98k
西蒙诺夫PTRS/捷格加廖夫PTRD
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研制了两种反坦克步枪:捷格加廖夫设计的PTRD和西蒙诺夫设计的PTRS。它们大量装备了苏军,成为步兵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被视为“胜利武器”。有些说法称苏军在二战中研制过其他型号的反坦克枪,它们要么是子虚乌有,要么就是把英国援助的“波伊斯”反坦克枪也算进去了。
苏联有关反坦克枪的研制工作早在战前就已经开始了。试验了几种型号,主要有鲁卡尼克夫反坦克步枪,以及克彻夫斯基反坦克枪(口径37mm,苏联将其算作反坦克枪)。但苏联军方领导层误认为德军开始装备大量新型坦克,这种坦克装甲厚,火力猛,用45mm反坦克炮都无法击穿其装甲,反坦克枪就更对付不了了。所以反坦克枪的研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有的试验枪都没有投入实际生产。卫国战争爆发后,苏军在战斗中发现德军装备的坦克装甲防护并不强:Pz.KpfwIII和Pz.KpfwIV中型坦克可以用反坦克炮轻而易举的击毁;Pz.KpfwII和Pz.Kpfw38(t)轻型坦克甚至可以用12.7mmDShK重机枪的穿甲弹打穿。但是苏军步兵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1941年7月,苏联军方委托颇有名望的武器设计师捷格加廖夫和西蒙诺夫尽快开发出适合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步枪,要求使用1939/40年试验的14.5X114mm弹(B-32弹头:重64g,初速1000m/s)。在此期间,一线部队临时装备缴获的德军7.92mmPzB-39反坦克枪。一个月后,V.A.捷格加廖夫设计局和S.G.西蒙诺夫设计局分别交出了自己的原型枪,口径都是14.5mm,使用相同的弹药。两种枪的测试结果都很出色,难分仲伯,最后全被采纳,于1941年8月投入量产。

捷格加廖夫设计的反坦克步枪叫做PTRD,该枪采用螺旋式枪机,凸起闭锁,手动装填,自动抛壳。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便于大量生产。1941年内生产了大约600支,到1942年底产量已经高达18.4万支,其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年产量。1945年1月开始逐步停产。西蒙诺夫设计的枪叫做PTRS,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回转式枪机,枪管上钻有气孔,5发弹仓供弹。相比之下,西蒙诺夫PTRS反坦克步枪结构复杂,生产工时比PTRD长。1942年1月时,PTRS只生产出77支。但是到了1942年底,产量猛增至63308支。苏联的这两种反坦克步枪在战争中的总产量超过了40万支,堪称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反坦克枪。
PTRD
PTRS
两种反坦克枪从1941年10月起供应部队,在保卫莫斯科的战役中投入使用。装备它的反坦克小组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防御战中,苏军把反坦克小组布置在步枪排中间和步兵连主阵地侧翼,德军坦克威胁较大的区域。另外还有一种类似国际象棋盘的布局,每隔50-100米设置一支反坦克枪,形成密集交叉火力。二战时曾任德军坦克兵的R.麦伦辛回忆道:“苏军的反坦克火力很猛,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几乎每个俄国兵手里都有一支反坦克枪或者一门反坦克炮。俄国人精心地配置这些反坦克武器,它们的火力简直覆盖了整个战场。” 苏军反坦克枪小组库尔斯克前线随着德军使用更强的中型和重型坦克,从1942年夏天起,苏军反坦克步枪对德军坦克的直接毁伤作用逐步减弱,但对轻型坦克和装甲车,以及其他机动车还是相当有效的。此外,苏军转而使用反坦克枪射击德军的碉堡、防御工事和机枪掩体,参加逐个房屋的争夺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射击空中目标。训练中的第23近卫步兵师反坦克小组1942年9月1日卡累利阿前线。
苏军于1941年12月6日开始在步兵师中编入反坦克连。按照“三三”制编有3个排,每个排有3个班。另外设有一个包括正负连长和指导员在内的7人连部。每个排有24人,装备9支PTRD反坦克步枪,配属一辆马车。1942年3月18日,苏军设立了新的步兵团建制。参照原先的师属反坦克连编制,辖有一个团属的独立反坦克连,装备27支反坦克步枪。此外,每个步兵营编入一个反坦克连。这种营属反坦克连只有两个排,但每个排设有4个班。全连配备16支反坦克枪,其中部分是PTRS反坦克枪。这样,每个步兵团拥有的反坦克枪数量是:一个独立反坦克连27支,三个步兵营48支,总共75支PTRD和PTRS反坦克枪。具备了相当强的反坦克火力。同时,师属的独立反坦克连扩编成反坦克营。辖3个新编制的反坦克连,每个连含4个排,每个排有3个班。反坦克连装备的反坦克枪总数增加到36支,并配备了4挺轻机枪和一定数量的冲锋枪。1942年7月28日,苏军编制又进行了改变。师级和团级所属的独立反坦克部队没有变化,步兵营下属的反坦克部队由一个连减少到一个排,含3个班。抽调出的两个排组成一个反坦克连,装备12支反坦克枪,被编入师属机枪营。师属炮兵连中也开始编入反坦克枪,数量是4支,两个炮兵排中各编入2支。1943年到1944年间,苏军又在步兵预备部队中编入了反坦克连。值得一提的是苏军炮兵部队在1941年到1942年期间也装备大量了PTRD和PTRS反坦克枪。这是由于大批反坦克火炮被击毁,而正在撤往后方的苏联工厂无法生产出足够数量弥补损失。等到后来情况有所好转,这些炮兵部队才换装了1937年式或者1942年式45mm反坦克炮。两名第6近卫军的优秀反坦克枪手各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击毁了7辆德军坦克

在战术上,苏军把PTRD和PTRS反坦克步枪当作一种支援性武器,加强到受到敌人坦克威胁的一线部队。所以在苏军建制的步兵营、团和师中,往往找不到固定的反坦克枪部队。这些部队都是在战斗中临时编入的,使用的数量视敌人坦克的多少而定。苏军师一级部队常常把反坦克步枪和其他反坦克武器混编以相互弥补反坦克火力的空白。最大的编制是反坦克旅,辖一个轻型45mm反坦克炮团,加上两个装备PTRD和PTRS的反坦克枪营。编入的反坦克步枪的数量视敌人坦克的威胁而定。一个师最少的时候只配属2到3个反坦克连,加上两个使用穿甲弹的DShK重机枪连。为了保护反坦克枪,一些反坦克枪营中编入了一个轻机枪班和若干冲锋枪班。
在具体使用中,苏军规定了反坦克枪射击敌人坦克的部位,以Pz.KpfwIII中型坦克为例。
1)所有观察窗、舱门和观瞄装置;
2)火炮及机枪等武器装备;
3)车体和炮塔的侧部,所有车轮,履带;
4)油箱以及发动机。
具体的使用条例如下:
“……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准备好待转移的阵地;
在一个射击位置最多只能射击5到10发,必须尽快转移;
如果所处位置不利于有效射击敌人坦克,立刻隐蔽地转移到敌人坦克地侧面后者后部,予以打击;
积极配合其他的反坦克小组,了解其具体位置,争取相互弥补火力死角;
必须首选敌人坦克的武器装备作为射击目标;
……”
其中最主要的两点就是机动与隐蔽。
有一些照片显示出苏军用反坦克步枪对空射击,这可能是受到了芬兰军队L-39/44型防空枪的启发。单支的反坦克枪射速很慢,PTRS每分钟可以射击15发,PTRD只有8-10发。但是如果同时使用大量反坦克枪,组成密集火力网,的确可以对低空飞行的德军俯冲轰炸机构成威胁。另外,两种反坦克步枪也被摩托车和装甲汽车所携带,有一些被加装到履带式和轮式装甲车上。比如苏军参照英国轻型装甲车上使用“波伊斯”反坦克枪的做法,将PTRD装到了盟军援助的一些轻型履带车上。有趣的是德军曾将缴获的苏军反坦克枪装到了SdKfz250半履带车上,增强其反坦克作战能力。除了装备苏军,PTRD和PTRS也曾提供给敌后游击队及在苏联建立的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部队。
PTRD和PTRS反坦克步枪在朝鲜战争中大量使用,朝鲜人民军使用它击毁了许多美军的M24轻型坦克,并且把它当作远程狙击步枪。美军给它们起了个绰号,叫做“水牛枪”。
【参数】
PTRDPTRS
口径:14.5毫米、14.5毫米
容弹量:1发、5发
枪长:2米、2.1米
初速:1012米/秒、1012米/秒
实际射速:8-10发/分钟、15发/分钟
有效射程:600米、1500米
 九七式狙击步枪
九七式狙击步枪(日文:九七式狙撃銃)为日本于1937年(昭和12年、皇纪2597年)设计制造与服役的手动枪机式狙击步枪,由于以皇纪年份命名,故名为九七式狙击步枪;日本自侵华战争起一直采用至二战战败为止。
基本上九七式狙击步枪是以三八式步枪进行改装而开发的,并采用相同的6.5mm 有阪(Arisaka)弹药。原来的三八式步枪也有狙击型步枪,所以说九七式狙击步枪与三八式狙击步枪不同之处则是改用较轻的枪托、加长的弯拉机柄(减少拉柄在操作时与瞄准镜产生干扰)以及加装2.5倍或九九式四倍光学瞄准镜及单脚架(monopod;后期版本已取消,成为九九式步枪标准配件)。
至于要从外观上区分九七式狙击步枪与三八式狙击步枪不同,答案是有困难,必须近看仔细观察;三八式狙击步枪的机匣上有刻印“三八式”,如果是大正三年(1914年)前的步枪上还有传统象征皇室的菊御纹章刻印。
不能说有坂上校是个粗心的人,相反地有坂非常细心;他仿造德国毛瑟步枪,以取代从甲午战争以来,以法国M1874步枪为仿造版本但是性能不可靠也打不准的村田步枪。仿造毛瑟步枪所生产的新产品为三十式步枪。有坂起初设定了三种口径作为研发方向:6mm、6.5mm以及7mm。6mm口径对于当时的日本工艺技术上还是一个很大的困难;7mm口径的反冲对于瘦小的日本人来说又太强;左顾右盼还是6.5mm口径刚刚好,因此设计生产6.5mm有坂子弹配合新设计的三十式步枪,并且获得采用。三十式步枪于1897年进行制式化生产,并于1903年完成日本全军更换整装。
不到一年多三十式步枪就遭到日俄战争的严格考验,但是既不幸也很明显地呈现出三十式步枪在战场上的性能不能不说是令人感到绝望,阵亡官兵的缄默由生还的人指控,包括三十式步枪极容易故障以及撞针极容易断裂……但是早已高升技术审查部长的有坂受到胜利的光环拢照(有坂于明治40年9月21日受封男爵),所以由接任小石川炮兵工厂所长的南部麒次郎(なんぶ きじろう)上尉接手。
南部倾向设计包覆式的设计,因此三八式步枪就多了一个枪机盖加强抗脏污的能力,因此九七式狙击步枪也就比照办理。

一般来说日军相当不擅长狙击,狙击手在日军中的比例并不高,甚至在战术上像是充任单位中的特等射手的职务,而非以小组方式进行作战。另外尽管日军的射击技术并不是真的那么糟糕,不过原先6.5mm有阪子弹的设计上为了迁就工艺水平与反冲的问题,反而犯下很糟糕的错误,但是日本人却一直发挥到淋漓尽致,甚至将这个错误彻底执行几乎没有想过要修改。
有坂步枪子弹重139格令(grain;139gr约等于9g)的弹头已经算是二战中“轻型”的弹头,虽然也不落人后采用“Spitzer”铜质全金属包覆钢芯无艇尾弹头(Full matal jacket, non-boat tail),但是以它50mm的弹壳所产生质量来推送弹头经过122.6倍径的枪管来看,M1903春田步枪的.30-06子弹等于是63mm的弹壳推送7.82mm的弹头经过78倍径的枪管,然而有效射程高达1,100码。
如果说“高倍径就等于高威力”,显然有个迷思上的盲点并没有被发现,也很难相信有坂不清楚弹头与枪膛之间的摩擦力其实并没有消失与改变。6.5mm有阪子弹另外一个错误就是弹头尾端并未采用“艇尾”(boat-tail)设计;有“艇尾”的弹头在空气动力学上会有较佳的表现,远胜没有“艇尾”的弹头;没有“艇尾”的弹头威力比有“艇尾”的弹头大,肇因弹头受火药虽送面积大于有“艇尾”的弹头,并且弹头与枪膛的气密效果也优于有“艇尾”的弹头。
然而这一次有坂又忽略了大气对于移动的物体有绝对不同的对待方式;6.5mm有阪子弹在大气中高速前进时,其梭状尖端固然能快速有效地将空气“推开”,然而推开后的真空大气以正常的压力形成合并;在前进中的子弹正后方会一直保持一个真空区域由于子弹前方空气被推开的关系,大气在进行回填的程序时会受到真空的影响而优先填补真空的部份,也等于说空气追逐著这一块真空并且还以被吸入的方式进行填补,所以空气会持续呈现出涡流状(turbulence)。
以这样的形状通过大气,该物体的后方的大气反而会形成一股“拉力”(drag force),因为空气涡流对于物体本身也会形成干扰,尤其依赖惯性为动能的抛射物其动能递减的效率最快,如果日本人相信“威力”而忘记大气所给予的条件与限制的话,很难区别这种理念是基于猖狂还是愚蠢。
再者以威力来说,6.5mm有阪子弹弹壳容积率粗算值(Solidity Approximation Meassure)为49.51mm3,火药重量只有39格令(24.96g),.30-06子弹容积率粗算值为76.0mm3,从数据上即可看出.30-06子弹装药量比6.5mm有坂子多出约40%,自然弹药燃烧产生的能量也高过6.5mm有坂子弹;这很难让人理解日本人对于“威力”的看法与立场源于何处。如果说认为高威力的子弹产生的反冲会造成对射击的干扰,那么后来研发出口径7.7mm的九九式步枪又代表什么,难道是昔日之是今日所非?
所以说以这样的威力要推送会受到大气“拉力”的弹头先通过122.6倍径的枪管,无怪乎三八式步枪系列(包括九七式狙击步枪与三八式狙击步枪)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其有效射程与杀伤力均不足。
然而在一面倒的评论中,6.5mm有坂子弹与九七式狙击步枪仍然有两个不可思议的特性;平均来说小口径的弹头经过约24吋长度的枪管,枪口在射击时的闪焰几乎不明显,原因在于这一段距离的空间内弹药的燃烧程序不是完成就是接近完成,因此射手得于黑暗中得到掩护与隐匿(见枪管)。
至少九七式狙击步枪在这一点发挥的非常优异,往往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官兵在特定距离内死于日军冷枪之下而无法标定日军狙击手的位置进行还击,都要拜九七式狙击步枪所赐;不论在夜间美军官兵都无法看见九七式狙击步枪吐出的火舌;在白天也见不到九七式狙击步枪口的白烟与尘土。
不过这并不代表日军狙击手是无敌的;日军狙击手往往不会变换射击位置,只会死板地在同一个阵地上打到死为止;对于美军的攻击仅仅发挥“迟滞”而不是“威吓”的效果。美军的战术也没有改变过,一旦遭遇狙击手,步兵在环境允许的状况下呼叫M3李将军坦克用37mm M3炮发射像是巨大的霰弹“Canister”炮弹,把狙击手跟灌木丛或者是树梢轰成一片无法区分。
九七式狙击步枪另外一个不可思议的特性是拥有低深平稳的弹道与终端弹道,尽管6.5mm有坂子弹初速仅有770m/s,不过很多经历过抗战的老兵对于有阪子弹弹头的印象就是具有“一枪两眼”(贯穿力)的效果;只要没有被击中动脉、重要器官或者骨骼,甚至被击中的部位也不会有特别的疼痛,伤口出血量也不大;更重要的是有经验的军医也不需要开刀,因为子弹不会停留在体内。
然而被击中的官兵仍然有一定的比例在负伤后不幸死亡,由于恶劣的卫生条件以及医疗资源的极度不足,使得中枪受伤的官兵往往死于败血症(septicemia)与破伤风(tetanus)上。


对于很多朋友来说狙击步枪和来福枪的区别在于是否加装光学瞄具而已,其实不然,这种理解可以说是大错特错。狙击步枪的基本构造与原理上和普通步枪别无二样,可是里面的差别是非常巨大的,简单的说,狙击步枪的枪管与弹药的构造与步枪本质的区别,枪支的架构也不一样,二战时的狙击步枪体现的还不具体,因为那时的资源和科技等问题致使狙击步枪和普通步枪差别并不是特别大,但是现今的狙击步枪则不然,每一把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弹药也不是采用批量生产弹。大多数使用的都是精良的运动弹和狙击专用弹,价格比普通弹药昂贵许多。狙击步枪对于初速,射程,弹头稳定度,枪口火焰等要求极为严格。One shot One kill可不是游戏里那么简单的。一个很简单的例证就是我国仿造俄国SVD的79/85式狙击步枪性能与SVD有很大的差距,枪支结构技战术性能与SVD基本相同可为什么还有差距,原因出在弹药上,SVD使用的是为其量身定做的7.62×54mm突缘弹,而我国用的是通用53式7.62毫米机枪弹。
大家将就看吧,本来是在word上编辑好的,没想复制到论坛上一切都乱了套,在论坛上在排版简直是灾难,几天的辛苦就成了这个样子,真是无奈啊[em07] |
|